《不是我人脈廣,只是我對人好》帶著熱情與真誠的互動,人脈才能是錢脈

by 夏夏
已發表: 最後更新時間

知道吳家德這個人,是四年前的讀書會機源。

當時我在公司裡辦了個晨鳥讀書會,部門主管說:「要讀書,就讀一些跟業務行銷有關的書。」我去書局晃一晃,看見《觀念一轉彎,業績翻兩番》這本書,書名明顯可見與行銷有關,加上作者吳家德的金融業背景,及白話好讀的文字,於是選中它做為讀書會選書。

迎戰社交恐懼症

《不是我人脈廣,只是我對人好》 是 2021 年年中出版的書,與 2019 年出版的《觀念一轉彎,業績翻兩番》有相互呼應之感。

想要有亮麗的業績,人脈的拓展是必要的功夫。然而,數位時代下因為社交平台的風行,年輕人逐漸習慣線上交友的模式,不喜真人互動,再加上 Covid-19 帶動的各類線上化催化下,實體人際互動已成了多數人的壓力來源。

在我加入的創作者社群裡,大家的互動十分熱絡,每天都有 999+ 以上的訊息量。

其中就有創作者反應,在線上交流很輕鬆,但即便自己的發言鮮少出現冷場狀態,對於實體見面還是覺得忐忑不安,甚至會有退避三舍之念。此話一出,呼應的表情符號與訊息湧了上來。

對於一個在經營個人品牌的創作者來說,實體見面可以拉近與粉絲的距離,對流量的穩固與帶動是有正向關係的,但要從線上轉到線下,還是會有小生怕怕之感,更惶論工作與生活沒有明顯人脈需求的人,他們的社交圈隨著數位科技的進展,愈顯狹隘。

那麼要怎麼樣可以幫助這些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拓展人脈呢?
作者吳家德老師提出了三點建議,也是我個人覺得非常實用的方法:

首先,微笑迎人。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。讓自己成為開朗愛笑的人,人緣比較好。當大家都和善以對時,溝通就比較無礙。

雖然現在大家出門都還是習慣戴著口罩,看不見全臉,但真誠的微笑是可以透過眼睛傳達出去的,並不會受口罩限制。此外,也可以用「早安」「你好」等招呼語,加上點頭的動作,都能讓人感受到我們的熱情與溫暖。

其次,多參加學習型課程。藉由一起學習的機緣,較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也因為有共同學習的交集,互動過程中更有話題,不易詞窮冷場。

最後,多嘗試在眾人面前講話分享。或許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但透過不斷練習,熟能生巧之後,也能找到箇中要訣,讓自己在人前落落大方的表達論點。

捨棄「有用論」

作者去統一獅球隊演講時, 統一獅林岳平總教練說,他不希望球員們只會打棒球,還要對外面的世界有探索的好奇心。 這個論點讓我非常有共鳴。

在這個功利社會,別說是人脈了,就連很簡單的興趣,都會被「有什麼用?」的評價,好像無論做什麼事,都要與工作績效或收入升遷有關係才值得全力以赴,這就跟球員們只知道打球,是同樣的道理。

以我喜歡的閱讀來說,之前開辦讀書會時,時不時就被嘰諷為「光讀書沒有業績,有什麼用」。但人生如果做什麼事都要權衡利弊後才肯投入,又如何奢望他人待我們是真誠以對的呢?

讓自己對世界好奇,對身旁的人事物好奇,自然就會帶動探索的念頭,只要不涉及他人隱私,當我們對人好奇時,對方更會願意與我們保持互動。

另外,當別人想多了解我們時,除了工作與職銜外,我們才有其他的內容讓人一探究竟,否則不就是成了「拿掉職銜,就什麼都不是」的人了嗎?

當我們習慣對他人保持好奇,在社交場合上,我們的提問不會只限於:「您在哪兒高就?」、「在這行業待多久了?」,而是會好奇對方:「平時有沒有什麼興趣?」「放假時都做些什麼安排?」…,透過這些問題的延伸,就能發展出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對話。

觀點與想法

前面提到主動對人微笑問好,朋友說,就是有一些人還是會擺出一張撲克臉,理都不理人,讓場面十分尷尬。世態炎涼,很多陌生人可能不會理會我們的問候,但這真的沒有關係,當我們對這個世界投射更多的溫暖時,也能讓自己覺得快樂

此外,當我們習慣在面對人時先微笑問好,久而久之就能練就出神準的直覺一身本事,看到人就能推敲出對方的反應是冷或熱,這樣的直覺就是我們在這人際互動中,屬於自己的秘訣。

都說「人脈就是錢脈」,但如果抱持著對自己有用處的人才願意互動的心態,吸引到的就會是彼此利用的人脈。人脈之所以能變成錢脈,是彼此都以真誠熱情的態度才能展開,並延續發酵。


訂閱電子報
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,我將不定時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,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的內容(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)。偶爾提供熱門文章連結,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,找到文章傳送門。

註:歡迎追蹤 FB 及 IG 接收最新動態,我也會在 Threads 上分享閱讀摘要。

* indicates required
填寫你的電子郵件